快速预审,亦称作专利预审或预先审查,是在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专利申请前,由资质合规的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申请文件开展前置审核。一旦申请文件通过预审,便有机会踏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快速审查快车道,极大地压缩审查周期。其核心宗旨在于提升审查效率,推动高质量专利的快速获批授权。
优先审查是指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申请人的主动请求,或者基于职权判断,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专利申请给予加快审查的特别服务。该方式适用于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以及已受理且完成专利申请费缴纳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其目的在于对具备重大创新意义或关乎公共利益价值的专利申请予以重点关注,加速其审查流程。
快速预审由各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负责受理。申请快速预审的企业或个人,首先需要在保护中心完成备案程序,这一备案过程通常耗时1至4个月。备案成功后,申请人方可在保护中心提交专利申请进入预审环节。快速预审的适用范围一般局限于保护中心所划定的特定技术领域,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优先审查的受理机构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办处。申请人无需提前进行备案,但需满足一系列既定条件,比如专利申请涉及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属于技术迭代迅速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等。相较于快速预审,优先审查的适用领域更为宽泛,并不局限于特定技术范畴。
快速预审的申请需在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之前启动。申请人首先要在保护中心提交预审请求,经过预审环节且获得通过后,方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正式申请。快速预审流程涵盖预审申请提交、预审审查开展、预审结论出具以及正式申请递交等多个步骤。预审周期依据具体案件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整体较为紧凑。
优先审查的申请时机是在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之后,且发明专利申请需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申请人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优先审查请求书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批准后,申请将进入优先审查队列。优先审查的流程相对简洁,主要包括请求提交、审核通过以及进入优先审查等关键步骤。
一旦通过快速预审,后续审查周期将大幅缩短。一般情况下,发明专利的授权周期能够压缩至3至6个月,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周期可缩短至1个月左右,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周期更是可缩短至10个工作日左右。由于经过预审的申请文件质量普遍较高,符合审查标准的程度更好,所以快速预审的授权概率相对较高。
优先审查通过后的审查周期同样较短,不过相较于快速预审略长一些。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通常在一年内即可结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周期也相对较短。由于符合优先审查条件的专利申请往往具备较高的创新价值,因此其授权概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快速预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等主体开放,个人申请通常受到限制(部分地区针对个人发明申请可能存在特殊政策)。其显著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地缩短审查周期,提升授权效率,并且在预审过程中可对申请文件进行初步把关,有助于提高授权成功率。
优先审查适用于所有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人,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均可申请。其优势在于对具有重大创新或公共利益价值的专利申请给予特殊关照,加速审查进程,有力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实际应用。
快速预审和优先审查作为专利申请加速审查的两种重要途径,各自具备独特优势,适用对象和条件也不尽相同。申请人在抉择时,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专利申请的具体特性以及个人需求进行全面考量。无论最终选择哪种审查方式,确保申请文件质量符合审查标准都是提高授权概率和审查效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