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
国家知识产权局,又有新动作了。 27Nov

国家知识产权局,又有新动作了。

01 有人说:专利代理的挂证江湖,正在迎来黄昏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个夏天,专利代理行业的微信群比往常要活跃得多。不断有消息发出“社保记录必须满两年吗?”、“实习备案也要查劳动合同?”。这是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焦虑与讨论的背后,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深度变化。

专利代理行业最近“炸了锅”,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那个被戏称为“最忙国务院直属机构”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两个月里,政策一个接一个:新开事务所的合伙人得查社保记录,申请执业得证明劳动关系,连实习备案都要紧急征求意见。这一套组合拳又快又准,让原本按部就班的行业有点“跟不上趟”。

"查社保一查一个准,这次真要动真格了!"一位代理机构老板拍着桌子说。这一年,从合伙人社保到执业备案,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连环监管让整个行业都"震"得不轻。

"这次动真格了!"多位代理机构负责人感叹。从新设机构合伙人社保"两年连审"到执业申请劳动关系"逢申必查",再到实习备案材料从"一纸证明"变成"社保+合同+培训"三件套,国家知识产权局这套监管“组合拳”打得又快又准。

这套打法,刀刀精准,直指行业痼疾——“人证分离”。用圈内人的话说,专利代理师的“‘挂证’这条路,基本上被堵死了。”

据悉,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在近期一场内部吹风会上披露:“2023年以来,我们已对超过1.2万家代理机构进行筛查,因社保不符、人员挂靠等问题,已依法不予行政许可责令整改机构近千家

02 “湖南挂证、安徽代写、北京代交”:忙于治理江湖三大派

为何有如此凌厉的行为?因为它瞄准的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即所谓的“三大现象”:湘派、徽派、京派。如果有第四,可能是重庆的渝派。

“湖南挂证”:得说明白,这可不是针对哪个地方,而是整个专利代理行业都存在的怪现象。比如在湖南,很多代理机构里挂着的执业资格证都是"空壳"——持证人可能连机构所在城市都没去过,纯粹是为了凑够开公司的条件。机构花钱买证装门面,代理人躺着收挂靠费,双方心照不宣地搞起了灰色生意。有行业人士估算,最严重的时候全国可能有五分之一的专利代理师都在"挂证",这哪还有半点行业规范可言?

“安徽代写”:指向某些地区存在的、以极低成本批量“生产”低质量专利申请文件的作坊式操作。有些作坊式机构专门搞"专利加工厂",用白菜价批量生产质量低劣的专利文件,目的就一个——骗补贴、凑数。他们炮制出来的"垃圾专利"严重拉低了行业水准,让真正搞创新的机构跟着背锅。国知局数据摆着呢:这几年打击非正常申请,光驳回通报的就超百万件,其中不少就来自这些"专利作坊"。这种操作不仅浪费审查资源,更让中国创新在国际上被质疑"注水"。

“北京代交”:利用政策信息和地域优势,占据地利人和,进行不规范的中介和提交操作,扰乱了正常的申请秩序。其典型的案例:监管系统曾捕获一条异常数据:一位代理师在一年内签署了超过2000件专利申请,横跨机械、电子、化学等多个毫无关联的技术领域。经查,此人是典型的“挂证”人员,其签名被多家机构冒用。这个“超人”的现形,成为大数据监管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三大现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专利代理行业的“底层灰产”,让坚守质量的正规机构倍感不公,也让中国的创新成果在起点就蒙上了阴影。

03 忙于监管“织网”,从单点打击到全域覆盖

更让行业感到震撼的,是监管方式的升级。它不再是孤立的、运动式的执法,而是一张正在迅速织就的“天网”。

跨省联动:北京刚大规模约谈非正常代理机构,广东就迅速对由北京移送的线索立案调查。这打破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局限,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监管合力。

“双随机、一公开”加码:重庆等地启动的2025年度检查,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检查内容极为细致:单个代理人年均代理量是否超过500件——这个数字足以让“挂证超人”原形毕露;核查签名是否真实、本人是否知情——直击冒名签字的要害;还要查是否同时在两个以上机构执业。

这种跨地域、全链条的监管网络,显示出知识产权局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发文件、搞检查”,而是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对于知识产权局的人员来看,他们现在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发现问题,精准度比以前高了很多。

04 国知局忙碌的背后:改革进取的八年

2018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2018年,机构改革:实现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三合一”,终结多头管理。

2019-2022年,挤水分:重拳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累计清理了超过400万件低质、违规申请,为行业“减肥瘦身”。

2021年,修法立威:新《专利法》引入惩罚性赔偿,法定赔偿额上限提高到500万元,大幅提高侵权成本。

2022年至今,提效率:在全国布局100余家快速维权中心,平均维权周期缩短至一个月内。

当前,正本清源:直击行业源头的代理乱象,完成治理闭环。

回顾知识产权局近年来的工作轨迹,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战略路径:先是重拳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挤掉行业水分;接着修法引入惩罚性赔偿,提高侵权成本;然后在全国布局快速维权中心,提升保护效率;现在又深入到行业源头,整治代理乱象

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反映的正是知识产权局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的机构层次的变革

1.机构职能实现历史性整合。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管理的“三合一”,终结了分散管理的格局,为统一执法奠定基础。

2.告别“数量崇拜”:国知局近年来最坚决的一仗,就是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大量靠编造、抄袭、低质拼凑的专利申请被无情筛出、驳回,从源头上挤压了“安徽代写”的生存空间。

3.法律更锋利:专利法、商标法修订引入惩罚性赔偿,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维权成本与收益比例发生根本扭转。《专利法》修订引入惩罚性赔偿,让侵权者真正感到“肉疼”。这提升了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知,倒逼市场需要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而不是廉价的“代写”文书。

4.打通“最后一公里”:各地快速协同保护中心和维权援助网络的建立,让创新者维权不再“求助无门”。当保护变得高效便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难以持续。

文章结语

“挂证”中介的失业,正是行业正本清源的开始。当资质泡沫被挤出,当低质竞争失去土壤,专利代理行业的价值终将回归本质—靠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和诚信的操守,为创新保驾护航。

有些人也许对目前的变革和变化不太满意,包括专利预审优审,白名单,下证时间的长短等等都存在一定的未完善的问题,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个部门要做的目标是很大的,要管理的范围也是很大的,要构建的生态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做法循环渐进,事缓则圆,他们也算是最积极、最勤快的国家部门之一,给他们一些时间,多给他们一些的施政“容错”机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成效。

我一个外行人,我都看到国知局的这些现状和施政成效,何况国内有专业的100多万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你们。如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整体来分析,看到的事实,确实与平时想的不一样。

大家也一定要相信,2028年以后的国知局,部门机制和效率一定焕然一新。

大家也一定要相信,2028年以后的国内知识产权现状,一定有所改观。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