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
如何让“沉睡专利”转化为产品?委员给出四项建议 28Mar

如何让“沉睡专利”转化为产品?委员给出四项建议

  企业需要专利技术但缺乏门路,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专利却难以转化利用。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拟提交一份提案,就如何促进“沉睡”发明专利实施给出自己的建议。
  提案指出,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中国科研人员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中国的发明专利有效量也在2022年底达到了421.2万件。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

  “基础研究中的创新性成果并不简单等同为生产力。”司徒国海称,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而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其中大、中型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都超过50%,小型企业的为45.3%,微型也有22.0%。

           从专利技术到产品,中间有哪些障碍?提案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是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存在大量“沉睡”专利,“有货无市”;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面临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对新的产业技术需求旺盛,但是获取渠道有限。
  二是专利产业化“中间阶段”链条不完备。一些发明专利的创新性很强,具备实施和转化的潜力,但是由于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直接转化成技术产品。通常一项创新性技术从取得原理突破和实验验证到产业化落地,中间仍然需要持续多年、不断优化迭代的研发过程。但这个过程的研发不应该由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来承担,目前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也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对接两头的中间阶段有所缺失,专利产业化链条处于断裂状态。
  三是实施专利产业化的高端专业人才缺乏。《调查报告》指出,48.7%的企业专利权人反映,“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制约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主要原因。这样的高端专业人才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要能沟通供给侧和需求侧,即能快速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的技术和原理,作出成熟度和实施价值的研判,对接企业需求,并实施或指导完成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研发。
  四是实施专利产业化的资金、设备和场地缺乏,对小微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调查报告》显示,有42.7%的小型企业和48.9%的微型企业反映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缺乏资金、设备或场地等困难,比大中型企业高出二十几个百分点。
  针对上述问题,司徒国海给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已有的“揭榜挂帅”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学研能级。例如,可以借鉴和推广上海技术交易所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的使用以及成功建设经验,建立全面、及时的供需发布与检索平台;探索建立技术供需信息的 “单盲”发布机制。
  第二,加强从1到10这个“中间阶段”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人员评价机制。引导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更多支持中间阶段项目的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对于从事中间阶段技术研发的人员,探索建立以技术和产业贡献为导向评价机制。
  第三,加强发明专利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和实践培养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在内的专利产业化高端专业人才,畅通其职业和职称发展通道。

  第四,加快推动能有效嵌入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通过联合企业设立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机构,并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资本和科创服务人员发挥专长,协同合作。



凯粤提示: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让“沉睡专利”转化为产品?委员给出四项建议”的介绍,详情可以咨询凯粤客服,或者是点击关注下方公众号,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凯粤也可以帮您代为申请专利,我们是一家有着十年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专业公司,对专利、商标、条形码、高新等都有经验。

00



顶部